科研概况

威尼斯官网娱乐场科研工作简介

发表时间:2020-05-07 10:08:00

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校科研工作在学校党政坚强领导下,紧紧抓住“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” 和“双一流”建设等重要机遇,有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,在科研项目立项、科技成果产出、科研团队培育和人才培养、创新平台建设、创新创业、科研体制机制创新、科研成果转化及服务地方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学校的科技工作呈现出“量增质升”的良好态势,体现科技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核心指标不断突破,学校的科研实力、学术竞争力显著增强,社会声誉快速提升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71项,科研立项总经费8.08亿元,发表核心及其以上论文2615篇,其中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057篇。共有9篇论文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%,40篇论文进入ESI世界排名前3%。“羊肉梯次加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”荣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9项;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3项,宁夏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2项、宁夏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9项;出版学术专著184部;授权专利392项;制定地方和行业标准20余项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校围绕国家和自治区战略需求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产出了一批原创性和标志性成果与技术,在国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科技重点专项、自治区重点研发项目等稳步提升的基础上,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取得了重要突破,承担科研项目能力显著增强,基本形成国家重点研发—国家科学基金—自治区项目—横向合作课题协调发展的科学研究总体格局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校通过以“学科链对准产业链,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,以创新链聚拢人才链,以人才链丰富教育链”等思路,加快部署和构建富有支撑力、凝聚力、创造力、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。搭建了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协同创新中心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、高校新型智库智库、大学生科技园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,现有省部级创新平台规模达到38个,其中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,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,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,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1个,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,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、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,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,自治区新型智库4个,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,自治区产学研合作基地1个。为研究和解决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、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、政府决策咨询、创新创业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提供重要支撑。依托平台,先后获得基础条件建设、中央引导地方、专项建设经费等项目经费年均1500余万元,承担国家级重点研发课题、自治区级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与社科基金等重点重大项目能力逐年增强,科技创新成效进一步突出、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、学科发展特色进一步彰显,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校在能源化工、资源环境、草学、生命科学、云计算与大数据、电气工程、水利科学、材料与工程、民族学、阿拉伯学、回族学、西夏学、区域经济学等优势特色领域,加强科研和多学科联合攻关,凝练和培育了一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,提升集团作战、协同作战的能力。现有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”团队2个、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6个,自治区引进创新团队3个,自治区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3个;自治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2人;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工程6人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加强了高校、地方、企业协同创新,分别与中卫市、石嘴山市、固原市、吴忠市、宁夏农业农村厅、宁东管委会、福建农林大学、永宁县科技局等企事业单位及区外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与服务;加强与宁煤、金河科技、百瑞源枸杞、神州轮胎、伊品生物、九昇生物科技等自治区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、人才培养、战略咨询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。我校研发的水稻品种“宁粳51号”,弥补我区早中熟水稻品种严重不足的局面;此外成功转化了智能红枣分选机、新型肥料、旱区节水灌溉技术等一批专利技术。与宁东基地管委会共建中试基地,全力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。研发和生产了50余款文旅产品,打造了“丝路宁夏”和“丝路西夏”两大文旅品牌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、沿黄城市带发展、自然保护区建设、乡村振兴战略、教育发展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、扶贫攻坚、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,完成100余项咨询规划研究报告,并获国家和自治区主要领导批示和有关单位采纳。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科技园、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平台为载体,优化区域技术转移分支机构布局,设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分院2个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4个、特色产业基地14个、服务站点8个,分布在全区不同地区,涉及种植、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,示范基地近4万亩;选派科技特派员、科技扶贫指导员、“三区”科技人才等累计近400余人次,以定点帮扶和组团式服务为主,创立了“三带三进”服务模式,坚持“扶志”和“扶智”两手抓,累计引进新技术800余项,新品种300个,资金近亿元,示范推广种植面积3万余亩,服务带动农户3.6万余户,培养基层技术骨干2千余人,举办培训场次2千余场次,培训农民近13万人次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学校通过“一省一校”、教育部西部计划项目、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、重点重大科研项目等支持的教师赴国外访学、攻读学位、联合研究和短期交流,同时推动更多研究生、本科生走出校门国门,参加国际科研项目、校际合作等,学校先后组织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80余次,参与国际学术会议400余人次,有140余人次做了专题报告或大会讲演,有力地提升了我校教师科研创新的国际影响力,拓展了视野。学校邀请国内外专家580余人次来校学术交流、学术讲座,或为研究生、本科生授课;举办“贺兰山学术讲座”高端学术报告39期,“贺兰山大讲堂”33讲。

面向未来,学校科研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以“需求为导向,以学科建设”为依托,积极实施“服务需求,提高质量”的发展策略,“扎根宁夏谋发展,主动融入做贡献”,积极推动宁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不断创新科研组织模式,完善科研评价机制,创新科研管理体制,打造优良科研生态,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,为建设区域特色鲜明、服务地方能力较强、西部一流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。

(数据截止2020年4月)